缪总言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缪总言论
美是人类最壮丽的诗篇
发稿人: 廖伟平               发布时间:2015-08-22

——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研究员、深圳富源集团董事长缪寿良博士

关于智慧人生“真、善、美”的对话


《人民政协报》记者 高京 201139



【前言】

20多年前,一个客家青年带着家眷从广东五华县闯荡深圳,他站在智慧的石头上,成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初期的创业英雄。2010年,缪寿良委员因为贡献杰出,被评为“深圳经济特区3030位杰出人物”之一,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真生善,善生美。美是人类最壮丽的语言,没有国界,没有种族障碍,也没有时间限制,它无处不在,又很难寻找,它既在外表,也在心里。遵循这样的哲学和智慧逻辑,缪寿良委员对人生有着独到的见解。

塞万提斯说,美有两种,灵魂的美和肉体的美。聪明、纯洁、正直、慷慨、温文有礼都是灵魂的美。从2003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缪寿良始终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一方面,他要把自己的事业做好,以实业报国;一方面,他积极参政议政,担任全国政协委员8年来共提交提案100余件。这些成绩只是他维护人间美好本质的一个缩影,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他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增添更多的智慧和美丽。

一次灵魂的深呼吸

:美是一种什么感觉?

缪寿良:可以先说一下“美”这个字的来源,众所周知,汉字是黄帝命史官仓颉发明的,不是民间自发形成的。“羊”意为“驯顺”,“大”意为“国土辽阔”。“羊”与“大”联合起来表示“国土辽阔、人民驯顺”。在这里,美实际上是黄帝渴望风调雨顺、国家和平昌盛、人民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中国佛协原会长赵朴初的一首诗:“七碗爱知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从中可以看出,美是一种情趣,它无处不在,人人皆有,只要放松心情,深呼吸一两次,美就跑出来了。龚自珍《病梅馆记》说到梅花之美,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美实际上就源自自然,自在,自由,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等跑到你的内心里,那种感觉多好啊。

:美有没有条件?

缪寿良:有两个答案。一说,美是有条件的。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的特殊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人们在密切接触具体事物,受其刺激和影响产生了愉悦和满足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二说,美也是没有条件的。庄子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我有个观点,“小美”是人造之美,是有条件的;“中美”是客观之美,需要寻找;“大美”是心灵之美,无处不在。

:越是纯粹的,就越是美的。

缪寿良:是的。《礼记·檀弓》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纯粹就是自然,天然去雕饰,反之,就是雕琢的、人工的和有导向的,如19世纪末,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出现了唯美主义。名为“唯美”,实际上是人工美。它最初起于诗坛,后来渐及小说、戏剧,主要流行于英国。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我不一定反对这一思想流派,但是更愿意去捕捉自然之美。有人说,人是万物的尺度,美是万物之一,所以人是美的尺度,为此,人类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美。但事实上,美对于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意义,我打个比喻,在公鸡的眼里,母鸡就是嫦娥,但在黄鼠狼的眼里,母鸡就是一顿晚餐。

在成长中回归

:美会一直在成长吗?

缪寿良:有趣的话题。从某种概念来说,任何哲学命题都是在成长的,因为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在不断深化。同样,人类关于美的本质、美的感觉、美的定义、审美活动等问题进行的讨论和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一直在成长。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认为“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这些片段来说,美的概念被不同人诠释过,也在不断地丰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美的概念从来没有成长,只是没有被人所揭示,大家做的是找回本源,呼唤美的回归。

:需要去寻找美吗?

缪寿良:要的。就像你肚子饿了,需要吃五个饼才能饱,那如何去界定前面四个饼的作用呢?没有前四个饼,第五个饼是不会吃饱的。这对于寻美的道理是一样的。我虽然主张美的回归,美无处不在,但是不去寻找,即使面对美你也不一定认识。人类在自然界出现以后,具体事物具有的各种规定、规律、性能和本质,具体事物具有的真、假、美、丑、好、坏、善、恶等组成部分逐步被人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了。我提出一些思考方法:美如金,混在石头里,看你怎么淘?美如空气,缺失时才弥足珍贵。美如盐,太多了会口干。美如镜子,照到的是你自己。美是不可言状但人人皆能说得出来的,也如水,看得见摸得着,用手很难捧起来,易蒸发,也会降落,它充斥在你的身体里,但也是流动不息的。它是最简单的概念,也是最复杂的,最纯粹,也最容易鱼龙混杂,最好找的,也最难找。

:因为美争论过吗?

缪寿良:对美的争论、探讨始终没有停止,事实上,只要有争论,就有生命力,美和爱情一样是人世间永恒的话题。世界各种研究美学的流派都有争论,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美的本质问题,中国学界也展开过一场大讨论,形成了一些基本观点。一是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认为美完全是主观的,美作为一种意识与客观对象无关。二是以吕荧为代表的社会意识说,认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性的现象”。三是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典型论,认为美是客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典型就是美”。四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客观和主观统一说,认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五是以李泽厚、刘纲纪等为代表的客观社会说,认为美既有客观性,也有社会性,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我是这么看的,越是永恒的东西越是值得讨论的,讨论的结果是阶段性的,没有也不需要一个标准答案,最值得赞赏的是讨论过程。

价值无处不在

:美的价值在哪里?

缪寿良:首先一条,美有多元性,千人千美,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美的理解。人人皆可说出自己的理解,这是美的至高价值。价值是来自人对于事物的一种区别、选择和评价性判断。价值不仅可以选择,而且可以比较。大家来看一盆盛开的鲜花:价值源于美,就如一盆花,最美的是花呢,还是叶,是那个盆,还是适度的光照和水分,是花美还是人的眼光美,抑或是当时的心情美?美的价值还在于承载美的环境,比如和煦的阳光具有美的价值,但是太强烈了就令人晕眩了,讨厌了;美食具有价值,但放久了就变味了;贝多芬的《欢乐颂》很美,但孩子睡着了不需要……美的核心价值在于自然,源于需求,源自适度。

:价值来自于内心。

缪寿良:契诃夫有句名言,“美不应当只美在天然上,还应该美在灵魂上。”美的价值来自于内心,这一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同时这一价值又是主观的,它是对价值的主观关系的表现,它既可能是真的(如果它符合价值),也可能是假的(如果它不符合价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加上一句,君子爱美,要取之有道,比如看到花园里的花很美,但那是大家的,是不能随便采摘回家的。同时,要善于发现美,培育美,不能从外表上去度量人美不美,莱蒙托夫在其《当代英雄》中说:“有些人的外表乍一看并不使人感到愉快,但等你的眼睛从他们不端正的五官上窥见一颗饱经沧桑的崇高心灵时,你就会喜欢他们了”;爱因斯坦小时候做的小板凳不美,丑小鸭没有成长为天鹅时不美,但美就是一步步被揭示的。我们要有感恩之心,向美之心,也要有宽容之心,这样才能接近真正的美。

:美的价值如何发现?

缪寿良:发现这个词用得很好。我认为,美可以被创造出来,比如大自然创造了多元化的地表、气候,人类也创造了历史文化,这些都有美的潜质。美在创造出来以后,还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人揭示,所以需要人们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美的价值本来就有,只是覆盖了一些灰尘和枝叶,需要时时拂拭,才能显示出美来。我们发现美的价值的途径有三:一是生产力的提高,二是文化的不断沉淀和创新,丰富了探索手段,三是个人审美能力的提升。另外,美与丑也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美的东西不一定永远美,丑的东西也不一定永远丑,在不同的环境会转化,因不同的人也会转化。

美的社会依存

:美的社会性体现在哪里?

缪寿良:美,与善、真一样,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往往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有人说过,在人类以前,宇宙太空无所谓美丑,就正如当时无所谓善恶一样。美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美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比如,我们深圳的深南大道是全国著名的景观大道,但如果这条大道设计不合理,造成了严重塞车的现象,这条路的美感就会大打折扣。还如,有些建议要填土深圳河,因为深圳河有异味,但是政府和老百姓不同意,河流的形成有其地质原因,聪明的办法是将它改造好、治理好,还其美的本源。所以,我们所说美,并不是一种可以超脱生活而独存的精神性的概念或实体。它与具体、有限的某个生活形象的关系,只是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的关系。宽广的客观社会性和生动的具体形象性是美的两个基本属性的条件。

:自然美离不开社会因素?

缪寿良:是呀。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才能使美昭然于世。美的社会性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属性、特征,即人的感官所能辨认的或实践中肢体所能运用的那些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它们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的主要特点侧重于形式,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较为曲折。自然本身的创造性的神秘力量对自然美的形成确实重要,但这其中也包容了人类精神的一些要素,包含了人类作为主体的某些创造的价值。作为文化形式的自然美是自然特性与文化特性的某种交融,并体现为生活生产制度等形式的本然状态,体现为一种基于历史与文化对比而生的原初与原始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审美人类学更倾向于文化残留的原因。因为正是在趋于消失的残存文化之中,事物的本然性显示得更为充分,更有一种自然状态的美与纯真。问:艺术美体现了怎样的社会意义?缪寿良:在当今,严肃文化艺术滑坡,通俗文化艺术走俏,中国正趋向文化多元化、世俗化,“欣赏”就更值得一提。戏剧坐冷板凳,电影受冲击,交响乐、民族音乐、美声唱法、芭蕾舞、学术著作等雅文化、艺术备受冷落。而《曼哈顿的中国人》一书,一版就印出了160万册,还十分抢手。号称文坛“四大名旦”的严肃文学刊物《十月》、《当代》、《花城》、《收获》订数一跌再跌。以老舍名著改编的《离婚》拷贝发行只收回五分之一的成本。这一现象令人担忧,也引发人们思考,是因为审美疲劳,还是因为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是好东西少了,还是没人懂好东西。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中的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审美意识的集中物态化形态。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并不等于现实,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包括两方面: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它的特征在于具有审美功能,能给人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最为纯粹的美的愉悦和享受。艺术是美的,但需要会欣赏。我认为,只要是好的艺术作品,就像金子,总会发光,但自诩的好,不一定真的很好。

美的精神实质

: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缪寿良:马克思说,我们要以美的原则改造世界。我们追求美,崇尚美,所以我们所做的事情,无论出发点、过程还是结果,都应该是求美的。就如富源集团,应该是将建立美好世界作为每个富源人的愿望,我们建有富源教育城,这里是一个美的世界,充满着阳光和正义;富源还建设了水电站,作为清洁能源,直接为缓解广东用电难做出了贡献。当时做这些项目,有人说还不如去做房地产,我一直认为要多做百年工程,建百年老店,要为人民服务,要多崇尚美的追求,不能唯利是图。美本身是给人以快乐享受的,当我们的窗外有花儿开放,有鸟儿歌唱,我们还有什么高兴不起来的理由?

:成人之美,乃美之真意。

缪寿良:费孝通先生有一个对美的诠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社会之美、人性之美,美无处不在,而且人人平等享有,在这时,应该提倡各美其美;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要成人之美,赞美别人的美;各种美在一起交相辉映,姹紫嫣红,我们的祖国才能繁荣富强;有了这些美的色彩,人人安居乐业,大同社会也就不远了。成人之美是人性之美,能够帮助人,理解人,为别人的成功提供机会和建议,这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成人之美的同时也完成了成己之美。

:美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缪寿良:物因需而有所值,因美而增其价,这是商品的本性。美的价值是附带性的,其实用性和欣赏性结合在一起,就发挥出特殊的功能。在特殊情况下,美的欣赏价值往往超过实用价值,审美需要就是价值的基础。有了价值就有了价位,艺术工艺如此,人本美也有其价位,只是要在社会和情感上错综着重一些,像经典的“一笑千金”,“羞花闭月”的倾国倾城之势,就是人美的价位。古代诗人荷马把海伦写得美极无比,连追求者也情愿为了她放弃全部财富与智慧,人的美成了最高价位认定。现实生活中,美的塑造发挥出社会效益,也是其价位的间接表现。在现代资本市场领域,美的形象被商品化利用,有了数字的衡量,艺术广告和形象代理大量涌现,人本美的价位被鲜明地突出。

呼唤和谐之美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什么美?

缪寿良: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有几个字始终贯穿在历史长河中,其中使用最广泛的一个是“和”,一个是“美”。“和”文化讲的很多,中国人一直崇尚以和为美。《易·乾·彖》中有“保合大和,乃利贞”的句子,将自然之和与因之而动的人事之和结合起来。《易》所具有的“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思想,也是和谐理想的体现。孔子将“和”与礼制和政治教化联系起来,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李广将军留下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美誉,凡是美好的事情都存在着和的味道。当前,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是多元、相融、互补、包容的美,就像人吃五谷杂粮,要懂得营养均衡;也如野外生存,既要有药品,也要有通讯设备,还要有定位仪器;现在大学生毕业后都想去机关,但社会各个行业都需要知识,大学生应该在不同岗位凸显自身价值美。

:如何避免对美的贪图享乐?

缪寿良:美是可享受之物,如美食、美玉、美人……菩萨低眉是美,金刚怒目也是美,富丽堂皇是美,小巧玲珑也是美,雍容华贵是美,端庄俊秀也是美。爱美乃人之常情,生活中离不开美,但情会为美所折服,意会为美迷离。应当避免对美的贪图享乐,倡导正确的审美观,以真为美、以善为美和以纯朴为美,并实现三者协调一致,相得益彰。

:如何建设和谐美?

缪寿良:真正的美是和谐美,也就是团体美,合作美,多元美。古代中国人的和谐观,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反相成”的含义。《左传》中讲“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五味、五色或五声相混合,但又不过度,就有了“和”。这里,尽管也有对量的关注,但主要强调的却是不同质的事物间共存和相互依赖关系。这里的量,只是一种感觉上的不过度,并不是可用数学手段来测量的量。到了《乐记》这一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论文中,“礼”主别异以形成封建等级制度,“乐”主和同以促成不同等级的人和谐相处,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乐记》提出,“仁近于乐,义近于礼”,“和”与人的内心情感,与万物的运动,与音乐相关,而“异”则与外在的规则,与万物间的差别,与礼相关。《乐记》还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暗示着一种“乐”与“物”的感应关系,将音乐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联系起来,功成之盛世作乐,而盛世之乐又能移风易俗,起教化作用。